学童脸上浮起骄傲的神色,“然也,此乃徐文靖公以命殉国之虎丘新塘桥。”
徐汧,字九一,苏州府长洲人,甲申之后,福王在江南被拥立,徐汧前往南京就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他向弘光帝上书,建议巩固长江防线,约束江北四镇,宽容企图拥立潞王之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对付后金。
旋即被赵之龙、柳祚昌等无耻之徒弹劾,罢官归乡。
及至苏州被陷,徐汧告诫儿子徐枋,‘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不要出仕异族。
随后徐汧步行到虎丘新塘桥,大喊:‘以此不屈之膝,不剃发之身,见先帝于地下!’
随后跃入水中,自尽殉国。
郡人数千相送,目之大哭,俄尔又一儒冠蓝杉老人随之,同跃虎丘剑池,共赴国死。
其子徐枋遵循徐汧遗志,至死不出仕满清,终生不剃发,头戴幅巾避居山林,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并称海内三遗民。
徐枋避居山林之后,生活极为穷苦,二子一女先后在饥寒交迫中殒命,他自己也三餐恒不继,四处躲藏,居无定所。
满清江宁巡抚汤斌为洗刷身上投靠异族的污点,数次亲自到徐枋门前求见,馈赠重金,徐枋坚持避而不见,虽冻饿交加不受他一文。
1694年,徐枋去世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个多病的儿媳和五岁的孙子,两人形如乞丐,一天连一餐饭都吃不到,徐坊自己也被族人拒绝下葬在祖坟中,停尸无处安葬。
苏州百姓为徐枋的忠贞感动,在他门生潘耒的奔走下,将他旧居一间草庐改为祠堂,任人凭吊以救济孤寡,延续忠臣血脉。
此时才到康熙三十三年,康麻子大兴文字狱,迫害任何一点有民族意识的人,连定王以七十五岁的高龄,都逃不过全家被杀的厄运。
苏州百姓此举,无疑是冒了巨大风险的,但他们仍然集资为徐坊建祠。
江南之地,被满清严密监控,他们或许不像闽粤那样吼着几大就几大,敢上去拼命,但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在坚持。
只不过,批判的武器,永远抵不上武器的批判。
闽粤之地盛行用武器批判,所以反抗的火种能一带一带的传续下去。
而江南只有批判的武器,当老一辈的遗民尽数老去之后,反抗的火种就很难再传续下去了。
钱大昭越看这个孩童越喜欢,于是把一面白布铺在新塘桥上对他说道:“来,你来替某写一幅字,就写诸君尚知徐文靖否?”
小学童突然抬起头,联想了家中长辈的窃窃私语,他突然指着钱大昭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