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京城走水(2 / 3)

统计大明 怕起重复 2247 字 1个月前

县令的权力不能太大,否则这些人就会一手遮天。

第三就是加强了乡长里正的权限和责任,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终结皇权不下县,从后世来看,统治的触手越精细,那么国家也就越稳定。

第四就是财权的独立,因为当初大明的税收制度是地方留够自己的开销之后按照各部要求上缴。所以以前的独立税制并不纯粹。

改革之后,税收为税务部直管,而地方开销是由统计部拨付,不让地方县官参与收税,那么就能斩断其加税摊派的想法,至少解掉百姓身上的枷锁。

然后各部因为职能需要,开始在省、府、县等开设分级机构,进一步又摊薄了县令的权力。

不过这些改革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县制的基本构架,尤其是各种权力被拆分之后,底层的县制不仅没有变得更清晰,反而更加混乱。

遇到好事一拥而上,都觉得自己应该管一管,遇到坏事相互推诿,觉得这事跟自己没有关系。

特别是这次旱灾,遇到分发粮食,一大帮人想帮忙,遇到去监视河工修路工程,这些人又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安排下去这事,完全是皇明商号自己在运作,其余的衙门完全是在看热闹。

后来经过圣旨和内阁发文之后,明确了各部门在抗旱中的责任,并且抓了一大批不作为乱作为贪污等等官员,最后让下面知道了皇上和内阁的态度。

这样之后,底层各部门才开始运转起来。

不过如果内阁上下不能理清,这种乱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如果再在关键时刻爆发,那么会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

所以结束了军部会议之后,朱慈烺在之后的几天都参加内阁会议,厘清底层构架,确立各部们之间的分工协作。

同时制定各种预案,朱慈烺以前没有觉得这种预案有啥用,但是真的问题出现,有准备和临时抱佛脚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至少不用下面的官员再不知道该怎么办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来。

名称什么的不用改变,改名字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县令还是县令,衙役还是衙役,税吏还是税史。

不过改革之后,各部门的权力被限定,义务也被限定,如果遇到各种问题,各部门如何协调如何配合,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都被详细列出。

等这一段忙完,元宵节也到了,朱慈烺登上皇城城墙,与民同乐,看着京城各处闪烁的灯光,还有提着灯笼的人群,朱慈烺逛街的心思又蠢蠢欲动。

不过元宵节就算了,这个时代,元宵节很容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