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燕宜轩都各送了一对儿。”
怪不得呢,梨月也记得李厨娘没这么好手艺,她就不擅长做点心。
粽子虽然送的一样,但三太太给凤澜院里别的礼物,那可是贵重多了。
“三太太随着粽礼,给凤澜院大奶奶送了二十两金稞子,两匹银红蝉翼纱,还有两对玉叮当手镯,咱们燕宜轩她可没送。”
每到过节的日子,底下人私下闲聊都是这些。
梨月将粽子摆好,笑眯眯给了抬盒婆子二百钱酒钱。
“三太太是婶娘长辈,两位奶奶都是晚辈。端午节三太太送东西,是长辈给晚辈的赏赐,谁还敢挑多挑少不成?”
“小月姑娘说的没错!”
以三太太的为人,平时过日子还算大方,可她自己的嫁妆未必丰厚。
真到了送礼时也是节俭的很,金珠玉石的东西,从没见她往外送过。
听三房院里的丫鬟们说起,三太太的娘家舅舅家,端午节张灯结彩庆贺。
她那位同进士出身的表弟,上个月破格进了户部,做了个从七品的官职。
论起科举出身的进士来,一甲前三名进翰林院自不必说。
二甲三十名开外,与三甲的这些同进士,几乎都要去外省做官。
毕竟京师朝廷就这么大,哪能都在天子脚下挤着呢?
前头几百名的人都留不了京师六部,竟然让倒数第二的做了户部京官。
这里头自然有人用了力气,至于花了多少银钱打点,可就不用多说了。
梨月听二门小厮说闲话,说朝廷里的实职京官,七品以下要打点千银子。
如此计算起来,三太太送给沈氏那点东西,还真算不得多。
端午节正日子的时候,宁家女眷都没出去拜节。
只有三太太带着女儿宁四小姐,去鹤寿堂对老太君说,要去舅舅家贺喜。
母女两个坐着翠盖车,拉着些礼物东西,前呼后拥的去了。
宁三爷这些天不知忙些什么,并没陪着妻子女儿同去。
天气是越来越热了,梨月在厨房小院每个屋门口,都挂上了艾草。
还有五色丝线编的彩绳儿,衬着些新摘的鲜花,格外清新好看。
将小院打扫干净整洁,梨月去看发面好了没,打算做夏日的五香糕。
院门口上忽然热闹起来,管事房的娘子带着两个婆子,急匆匆跑进正房。
也不知又出什么事儿了,梨月正在院里揉面,仰身探头往后门看了两眼。
假山石挡着视线,她什么都看不见。
刚刚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