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辛辛苦苦喂一条大肥猪,我们一家人都来吃了就好了,又吃又包的,像什么话?”
“婶子,您别给我们客气,现在我们日子也好过了,这头猪边口都是一百六十多,我们一家三口吃不了这么多,不仅您,我娘家也拿了的。”黄大憨媳妇道:“要不是您们帮衬,我们的日子哪能好过?别的贵重礼物我们也送不起,猪是自己养的,不值钱,您们得拿着。”
“这怎么行啊?”
嗨,杜红英看娘一直在那儿讲理推辞,索性让杜红兵把密背篼背上回家。
多大一回事儿呀,等勤勤考上大学的时候封一个大大的约包就把这个人情还上了。
礼尚往来嘛,就这么简单。
“你还真是不客气。”
回家的路上冬梅娘哭笑不得:“一大家子都跑来吃,这会儿带要带这么多走,丢人不?”
“不丢人。”杜红英道:“她是诚心诚意的送,咱就叫呗,回头有机会再还礼就行了。您看她一直要送,您又一直不收,拉拉扯扯的搞得多尴尬呀?”
陈冬梅……我那不也是托辞是借口吗?
总要说几句客气话的,要不然真不好意思拿呀?
拿回家的猪板油得熬上。
这活儿杜医生就干了。
“来来来,吃油渣了。”
杜红英却是守着锅边的,她都好久没闻到过这种香味了,特意在锅里铲了一小碗的油渣出来,撒上白糖端了出来放在桌上,招呼儿媳妇去吃。
郑雅丽好奇的学着婆婆用手抓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眼睛瞬间就亮了。
“好吃吧?”
杜红英问。
郑雅丽连忙点头。
真香!比猪肉还香!
“我们小时候想吃点油渣都是奢侈的事儿。”杜红英在本子上写道:“这个油渣要留着过年的时候加点蒜苗,剁点黑豆豉包猪儿粑用,正月间还要用来待客……”
写着写着,杜红英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也学了冬梅娘,喜欢和年轻人说过往,喜欢忆苦思甜!
好家伙,这就是老了的征兆啊!
“妈,还有呢?您给我多说说您小时候的故事,我喜欢听。”
见杜红英停笔了,郑雅丽连忙问。
“哎,小时候的故事多着呢,都苦得很。”杜红英连忙一笔带过:“说起来都很让人伤心落泪的,不说了不说了。”
好吧,不得已,郑雅丽只好收起了她的好奇心。
“姐,你今天听八生队的李队长说没有?”
“什么?”杜红英都差点没对上号,当年她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