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哪吒降龙》(2 / 3)

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2348 字 1个月前

目的便是令这个故事真正能够起到影响城中舆论的作用,肯定要加入一些最契合当下的内容。

随后,他继续写着。

“陈塘关中绅耆惊惧,诣李靖曰:‘今令郎逞凶,抽龙子筋髓,乃绝我陈塘生道!乞将军念关中百姓,献此子以息龙怒!’

绅耆复言:‘关墙或固,然吾侪肉躯,焉抗龙霆?献一人,活一城,非大义乎?’

哪吒欲战,靖阻且收其宝。

哪吒目眦欲裂:‘父跪龙九载饲人子,今又缚亲儿献妖乎?儿虽小,尚知‘唇亡齿寒’之理,龙王所虑,不过陈塘关中,儿凭乾坤圈、浑天绫二宝尚有一搏之力,若献儿,则陈塘关亦不复存矣!’

靖默然。

哪吒遂横剑慨然曰:‘老鳞,吾岂以一人累万民!此身骨血还父母,休害陈塘百姓!’

哪吒既除,龙王再无所虑,其现形曰:‘一子之恨,安足平哉?’

陈塘关中绅耆大骇,然已无可御妖者矣。”

韩子瑜的目光落在哪吒自刎后龙王依然水淹陈塘关那段。

他微微蹙眉,旋即又舒展,笑道:“陆兄此笔,辛辣至极,那些为求自保、逼迫李靖献子的‘绅耆’,这隐喻用得巧妙。”

文豪者,以文救世。

显然,一旦韩家开始给城中老弱放低价粮,那么随着神话故事的流传,泸川城中市井百姓,就会自动把这唯一的救命粮店,带入到“哪吒”这个角色里。

而这个角色在故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最后做出的抉择和结局,就将起到代指现实的作用!

“李靖于城头,仰见龙王翻云布雳,俯观万民葬身波涛,肝胆寸摧。

忽忆哪吒横剑之言,五内如沸:‘儿乎!父蔽于俗义,铸此滔劫!’

当是时,见乾元山金光破晦,太乙真人冯虚而至。

袖中忽飞赤莲千瓣,凌波不沉,聚为丈六莲台。

真人并指叱曰:‘灵珠何在?此时不醒,更待劫波涤尽苍生耶!’

霎时沧海鼎沸——

哪吒元魂自浪底冲霄,踏莲台而立!

真人振袖,仙藕化金甲,赤蕊变尖枪,莲茎为长绫,更引九幽业火凝双轮。

但见:火尖枪抖,焚雨蒸云;风火轮转,犁涛分浪。

哪吒踏焰腾空,目射斗牛,复战龙王,龙王披靡败走。

自此孽波止息,黎庶得安。”

陆北顾笔走龙蛇,将太乙真人重塑哪吒法身、赐予法宝、再战龙王的情节一气呵成。

韩子瑜一直屏息凝神地看着,直到最后一个字落定,才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