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大都市都在不断上演饿死于途的惨剧,底层社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金融业连环雪崩般的垮塌下来,使得筹集巨额资金成为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钱,还谈什么扩军备战?
争吵数日后,最后决定的扩军规模为60万人,计划于明年第一季度末完成,配合国民警卫队和民兵,大致能够缓解全面遭受入侵的风险。
美利坚国土纵深广大,加上白宫的政客态度傲慢且十足的盛气凌人,并不认为楚国大举入侵能讨得了好,对自身实力极有信心。
楚国实力确实雄厚,人口众多,可那是在西太平洋的本土。
在中南美洲以及下加利福尼亚州,楚国只有区区两三千万人口(注,不包含哥伦比亚王国和其他附属王国),悍然挑战人口过亿的美国,实属有些自不量力。
这种傲慢不但存在于美国政界,在军界以及地方的州政府中,同样普遍存在,这导致备战政策执行不尽如人意。
一个多月过去了,为了应对可能的全面入侵,美军增加的人数仅为4.2万人,仅为原本计划的8%。
按照这个速度
到了明年第一季度末,能够完成扩军20余万就不错了。
归根到底还是缺钱,联邦政府缺钱,州政府也缺钱,几乎到处缺钱。
在1930年底这阵子
经济大萧条达到了最深重的程度,产业寒风笼罩北美大陆,就连最乐观的资本家都捂紧了口袋,不愿意做出新的投资。
胡佛政府通过加税和出台国家安全法规,成功的将发展的路子堵死了。
由英国牵头的国际斡旋显得也不上心,基本停留在一些无甚作用的冷餐会层面上,各国外交人员将其视作一种聚会形式,谈的都是离题万里的事儿。
从英,法,意,西,比这些欧洲国家的角度出发,巴不得楚国和美国能干上一仗,这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有助于世界性经济大萧条走出泥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停歇的十多年后,欧洲人对本土没有卷入战火的楚,美两大强国,抱有一种奇怪的排斥心理。
欧洲人普遍认为楚、美两国发了战争财,借机扩大了势力范围和经济影响力,从欧洲人的痛苦中赚了大钱,这让他们很不爽。
若是楚、美两国能够狠狠的火并一场,估计欧洲国家会乐见其成。
不管是哪一方输掉了战争,在欧洲都是件好事。
正是在这种奇怪的心理作用下,以英国为首的国际斡旋,就明显出现敷衍了事的态度,进展自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