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比如……嗯,类似于单兵外骨骼或者某些先进无人机的主承力结构。”
他巧妙地用“比如”引出了方向,但没有直接点明军事用途。
“它的模量不够高,韧性有余而绝对强度不足,最关键的是,制备成本居高不下。”
林川继续说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投入大量精力做细微的优化,意义有限,更像是……在一条即将走到尽头的路上精雕细琢。”
这番话,如同冷水泼进了热油锅!
刘浩和张薇脸色都变了。
他们辛辛苦苦研究了这么久的方向,竟然被一个“进修生”评价为“即将走到尽头”?
苏念的脸色也瞬间沉了下来,但她的眼神却异常锐利,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思索和探究。
她紧紧盯着林川:“你说性能潜力接近瓶颈,依据是什么?你又怎么知道下一代装备的需求?还有,如果你认为这条路意义有限,那么,你认为路在何方?”
林川迎着她锐利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他知道,真正的“惊喜”,或者说,他展现价值、并为自己未来可能“泄露”更多知识铺路的机会,就在此刻。
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快速过滤着系统知识库中关于【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里那些可以在这个时代被理解、甚至已经初现端倪的前沿方向。
他需要选择一个既足够先进、能指出明路,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的点。
“依据是材料基因。”林川缓缓说出了几个字。
“材料基因?”苏念瞳孔微缩。
这个概念在当时还非常前沿和抽象。
“是的,”林川组织着语言,尽量用当前学术界能理解的方式阐述,“与其在现有的工艺参数里试错,不如从更本质的层面入手。”
“比如,通过多尺度计算模拟,筛选和设计新型的树脂基体,目标不再是单纯的黏结,而是在纤维与基体之间,构建一个模量梯度过渡的‘界面相’,从根本上解决应力集中和界面失效的问题。”
“又比如,探索不同于传统pan基的碳纤维前驱体路线,或者……在纤维编织构型上引入仿生学的理念。”
他顿了顿,看着苏念越来越亮的眼睛,抛出了最关键的一个方向:
“当然,这些都比较长远。就目前而言,一个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是——原位聚合。”
“尝试让树脂单体在碳纤维表面直接聚合生成,实现纤维与基体在纳米尺度上的‘化学键合’,而不是物理黏附。这或许能打破现有的性能天花板,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