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
李彻顿时来了兴趣,瞥了一眼他的座次名牌,确认其身份,正是那几位出自云梦山的考生之一。
对于云梦山和鬼谷门派,李彻早已从大臣口中得知其渊源。
鬼谷子的仙山,那可是培养出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兵家的大贤之地。
鬼谷子更是一位大佬,其学问讲究实用、谋略与变通,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儒家孔圣人。
对于这等隐世高人的门徒,李彻自然抱有极高的期待。
他悄然走近,立于林清源身侧,目光落在他已写下数百字的草稿之上,静静阅看:
【臣对:尝闻圣王立法,非欲固守不变,实因时制宜也。今承清问,敢不竭愚衷以对?
夫当今之世,犹渡大江而乘朽舟,虽欲安坐,其势不可久持。
然变法之难,非难在立新章,而在除积弊。譬若园中老树,欲使发新枝,必先剪枯蔓。
臣以为当以三事为纲:】
看到这开篇,李彻便微微颔首,比喻恰当,直指核心。
没有后世八股文那般死板,倒是有一种隐士大贤指点江山的气势。
他继续往下看:
【一曰清吏治。
今有胥吏执旧牍为护符,借微权作利刃,凡新政下颁,彼等辄阳奉阴违。
可设考绩法度,明察暗访,凡推行新政得力者,虽卑官必擢;阴为阻挠者,虽显宦必黜。】
这一段,指出吏治是推行新政的关键阻碍,并提出明确的赏罚考核机制,思路清晰。
这倒是与李彻的想法不谋而合,底层小吏是变法的关键,李彻早就知道。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和这些小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他的很多新政都没问题,但被下面小吏实行时,就出了大问题,变成了恶政。
故而,小吏必须得到监管。
【二曰通民情。
宜令州县官每月朔望集父老于明伦堂,新政条例皆以俚语解说,许百姓直言利弊。
更择聪慧子弟入新政讲习所,使新政根苗自民间生发。】
李彻微微颔首,更加赞许。
这就是基层落实的问题了,政策传达下去不代表万事大吉,还要看民间反馈。
林清源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方法,而且颇具操作性。
这就强于百分之九十的考生了,许多考生些策问时疯狂抨击,将朝堂骂了遍,但却就是给不出解决方法。
这便是不务实。
【三曰重实效。
今人议变法,或争援引古法,或固守祖制,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