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诸葛哲,心中倒是清楚他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诸葛哲是前朝世家,阖家被逼迫到关外,对这些大庆世家恨之入骨。
而霍家是本朝望族,对本朝世家并无太多私仇。
立场不同,决定了二人的态度不同。
果然,诸葛哲义正严词道:“此等背主求荣之辈,今日能叛伪帝,他日焉知不会再叛陛下?”
“若允其投降,不仅寒了前线死战将士之心,更是在军中埋下隐患。”
“当趁其势危,一举荡平,以绝后患!”
两位重臣观点鲜明,各执一词。
很快,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议论。
有支持霍端孝者,认为应减少伤亡,尽快恢复民生。
也有力挺诸葛哲者,认为对反复无常者绝不能手软。
李彻高坐其上,认真听着每一位臣子的陈述,并未立刻发表意见。
争论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见一时难以统一,李彻抬手虚按,止住了朝堂的喧哗。
“好了,此事容后再议。”
李彻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冷冽:
“伪帝想躲到琼州当海岛奇兵,朕还不答应呢,琼州岛也是大庆的土地,大庆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众臣虽然不清楚‘海岛奇兵’是个什么玩意,但还是能听出李彻的态度,纷纷噤声。
“诸卿,决战就在眼前,兵部商讨了数日,给了朕两个方案。”
“一是在南军渡海途中,于海上拦截,打一场海战;二,是放其残部登岛,我军随后围岛,打一场歼灭战。”
李彻继续说道:“海战风险大,风浪难测,若不能全歼,残敌流窜海上,剿灭起来更为麻烦。”
“围岛则更为稳妥,步步为营,但耗时日久,钱粮耗费巨大。”
“诸卿以为,该如何抉择?”
这一次,朝堂上的意见却出奇地一致。
方才还在招降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的霍端孝和诸葛哲,几乎同时出列。
霍端孝道:“陛下,臣主张海战!”
“伪帝残部登岛,势必裹挟岛上百姓负隅顽抗,届时我军进攻,难免伤及无辜。”
“琼州虽地广人稀,亦是我大庆子民,不可不虑。”
诸葛哲更是言简意赅:“陆战已胜,何必登岛徒增伤亡?不如在海上歼敌,一了百了!”
“我大庆海军天下无敌,翻手即可剿灭敌军,此乃天赐良机。”
其余大臣也纷纷附议,大都支持在海上解决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