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都别拍了!”
楼主【电影狙击手】回复:“说情怀诈骗的怕不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03年网络不发达,偶像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现在的小孩刷着短视频追星,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哥哥是娘炮’跟人拼命——当年我们班男生为这个把篮球场都砸了!”
层主【00后整顿娱乐圈】反驳:“笑死,按这逻辑拍《三国》是不是还得还原人殉葬?时代在进步,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青春热血’,误导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办?陈默要是真牛逼就该拍《乌合之众》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
层主【03年高考生】现身说法:
“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看到电影里用《风继续吹》当bgm那段直接破防。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你们有微博能刷#永远的哥哥#,我们当年连张正版c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
层主【社会学在读博士】加入战局:
“从文化研究角度,这片恰恰拍出了亚文化社群的仪式感。用‘打架’作为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表达,比现在超话打榜这种资本操控的‘伪热血’真实多了。建议骂‘降智’的先读读《狂热分子》。”
层主【影视工业党】技术分析:
“承认吧,你们就是双标!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日漫粉觉得《热血高校》打架帅炸天,到国产片这儿就是‘宣扬暴力’?这片打架戏份不到5分钟,文戏本土化改编比原版更细腻好吗?”
层主【反矫情达人】嘲讽:
“中年人的自我感动真可怕!按这逻辑《小时代》也能洗白——毕竟20年后也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当年真的会为名牌包撕逼’!”
层主【时光胶片馆】总结:
“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年轻人觉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后来我们终于买得起cd机了,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时间,这种争议渐渐地开始席卷网络。
中立派的《南方娱乐》针对这个局面写道:“评分撕裂背后,是华语电影罕见的‘代际审美断层’。年轻观众厌恶‘为情怀买单’,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值得注意的是,该片35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7%,平均评分8.7;25岁以下仅21%,评分5.3——这不是电影之争,是两代人情感代购的具象化。”
不过,相比起年轻人的擅长在网络上进行的发言质疑,中年粉丝们的辩护却显得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