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荧光棒与老CD机(3 / 7)

有中年粉丝晒出2003年追星“物证”——泛黄的《霸王别姬》票根、手抄歌词本上“永远怀念哥哥”的笔迹,证明“当年真有人这么疯”。

一位80后影迷发长文:“2003年4月1日,我同桌的男生因为同学说‘同x恋死得好’,直接掀了桌子……这部电影没夸张,是我们老了。”

随着《阳光姐妹淘》上映进入第三天,票房走势却呈现出反常的曲线——在首日1.7亿的爆炸性开局后,次日不降反升,直接冲破2亿大关。

院线经理们连夜调整排片,将这部“粉丝特供”电影的场次占比从35%提升到48%,创下三月档期单片排片纪录。

这样的数据让很多同行都惊呼:“这不科学!”

但是事实是这场票房奇迹完全由真实观影需求推动。

京城cbd万达影院凌晨一点的场次里,四十岁模样的女人们举着荧光棒合唱《后来》,散场时保洁员扫出十几团湿透的纸巾;

沪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现“跨代观影”奇观——co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着母亲胳膊追问:“妈你当年追星也这么疯啊?”

社交媒体上的战争愈演愈烈。

豆瓣短评区被“情怀党”和“理性派”分割成两大阵营,有用户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所有打五星的账号头像多是风景照或婴儿照片,而一星差评者清一色使用动漫头像。

微博热搜#看阳光姐妹淘带父母#下,年轻观众晒出父母观影时偷偷抹泪的照片:“我爸二十年没进影院,今天居然为听《海阔天空》买了imax票。完全无法理解啊!”

争议最激烈的当属影评人群体。

以《电影周刊》副主编林涛为首的“学院派”在专栏中炮轰:“用逝者做剧情催化剂,用怀旧金曲当情感拐杖,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

文章发表三小时后,资深影评人周小斌发文反驳:“某些人总把‘深刻’等同于晦涩,却看不见千万普通人的情感共振才是最难拍的真实。

当年嘲笑《泰坦尼克号》是‘爆米花电影’的专家,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配图是《阳光姐妹淘》放映厅里观众举起手机灯海的壮观场面。

此刻的陈默却带着主创团队跑起了路演。

在天府某影城后台,杨蜜刷着手机突然笑出声:“陈导,您猜刚谁给我发消息了?哥哥歌迷会的会长说要组织包场二十刷!”

“意料之中。”

陈默给景恬递了瓶矿泉水:“记得我说过什么吗?这部电影是拍给经历过千禧年的人的情书。”